啃百科
手机版
扫一扫手机浏览
当前位置 : 首页 常识

正名是什么意思(中国哲学基础概念:实、正名、两可之说)

2024-10-01 08:15:32
浏览:100


实 指事物、实体或实在。与“名”相对。春秋时期的邓析就已将“实”与“名”作为一对范畴加以分析,主张“按实定名”、“循名责实”(《邓析子·无厚》)。

墨子也主张“取实予名”。后期墨家对“实”作了定义:“所谓,实也。”(《经说上》)公孙龙将“实”与“物”相别,从正名角度定义为:“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实也。”(《公孙龙子·名实论》)赋予“实”以相当于概念内涵的意义,并作了“实以实其所实而不过”的逻辑规定。《荀子》中有“实名”:“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正名》)。

荀子还提出“稽实定数”,作为“制名之枢要”(同上)。明清之际王夫之强调“名非天造,必从其实”,认为“知实而不知名,知名而不知实,皆不知也”(《知性论》)。

参见“名”。


正名 中国封建礼制思想中关于名实关系的一个原则。

不同的思想家所说的“正名”,内容不尽相同。孔子首先提出“正名”,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以封建伦理概念作为正名标准,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约束人们循名守分,不得逾越。

后期墨家认为“正名者,彼、此”(《墨子·经说下》),强调概念所反映的对象范围必须确定:“彼彼止于彼,此此止于此”,反对“彼且此也,此亦可彼”的不正之名。公孙龙持有同样的正名思想,认为“其正者,正其所实也;正其所实者,正其名也。其名正,则唯乎其彼此焉”(《公孙龙子·名实论》)。正名便是使名准确地反映实,此唯乎此,彼唯乎彼。

《管子·心术上》提出:“物固有形,形固有名。此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姑形以形,以形务名,督言正名。”认为正名即在于使形名相符。作为统治之道,君主应“以其形因为其名”,根据臣下的行为和地位,确定其相应的规范和名分。同时又“执其名,务其应”,根据既定的规范和名分来要求臣下行事。

韩非继承了这一思想,《韩非子·扬权》:“用一之道,以名为首。名正物定,名倚物徙。故圣人执一以静,使名自命,令事自定。”以正名作为法治的原则。


两可之说 春秋末邓析的论说方法。对互相矛盾的命题(或现象)均采取认可态度。

西汉刘向《别录》:“邓析好刑名,操两可之说。”《吕氏春秋·离谓》保存有一则邓析“两可之说”的记载:“洧水甚大,郑之富人有溺者,人得其死者,富人请赎之,其人求金甚多,以告邓析。邓析曰:‘安之,人必莫之卖矣。’得死者患之,以告邓析。邓析又答之曰:‘安之,此必无所更买矣。’”《吕氏春秋》认为“两可之说”是“以非为是,以是为非,是非无度,而可与不可日变。所欲胜,因胜;所欲罪,应罪”。

今人一说“两可之说”并非“是非无度”的诡辩,而是要求名必须具有确定性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