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身处战国乱世,却坚守人性的善良;他遭受困苦,却始终不渝地追求真理。他,就是荀子。荀子(约前313年-前238年) ,名况,字卿。战国晚期赵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早年游学于齐国,因学问博大,曾三次担任当时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当时稷下学宫的主要思想家田骈已于齐襄王时故去,齐国需补充列大夫的缺额,荀子因此三次出任祭酒一职。后齐国有人诋毁荀子,于是便前往楚国,被春申君任命做了兰陵(今中国山东省临沂市)县令。春申君去世后,荀子被免职,居住在在兰陵(今中国山东省临沂市),韩非子,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日后成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荀子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畴,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荀子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孟子提倡“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而荀子却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可以说是完全对立的两种观点,我们暂且不去评论孰对孰错,也许正因为他们思想观点的差异,才造就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

另外,与信神论不同,他提出“天人相分”的天道观,以唯物主义思想看待世界。在他看来,天并非神秘莫测,而是有着自身不变的规律,是自然的必然性,提出天道自然的思想。天是自然天,而非人格神,它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与人的职能各有不同,天道不能干预人道,治乱吉凶,在人而不在天,“天有其时,地有其才,人有其治”,讲究各司其职。他进一步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主张利用自然规律以为人服务,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天道,就是为了能够支配天道而宰制自然世界。这些思想展现了荀子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也表达了他对人类自身价值的坚定信念。

他的思想记录在《荀子》一书中,主要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批判地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政治主张,创立了先秦时期一套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在人性论、天人论、社会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各方面独树一帜。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逻辑性很强。语言丰富多彩,文风平易朴实,善用比喻、排比、骈偶等句式,富于气势,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两篇著作。

《劝学》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它以简洁明快的语言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在这篇文章中,荀子强调了“学不可以已”的观点,认为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他通过比喻和举例说明了学习对于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此外,荀子还强调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他认为学习应该注重积累和实践,不能急于求成。同时,他还提倡谦虚好学的态度,反对骄傲自满。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和个人成长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修身》是荀子的另一篇重要作品,它主要讨论了个人道德修养的问题。在这篇文章中,荀子提出了许多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德之人的建议。他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一个有德之人,首先要做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有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念,这样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从而更好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修身》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著作,它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有德之人的建议和方法。这些观点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的个人成长和社会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