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的意思是:生下来孩子却不教育,是父亲的过错;教育孩子不严格,是教师的懒惰。
在上一讲中,我们提到了“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讲到了母亲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性。而这一讲,讲的是在教育中,父亲也具有重要的责任。
在当代社会,“养不教,父之过”的“父”,并非单指“父亲”,而是指“父母”或者说“家庭”。同样地,“教不严,师之惰”指的是“学校教育”。(注意:男尊女卑的父权思想糟粕应当摒弃)
俗话说“内有贤父兄,外有贤师友”便是这个道理,自古以来,教育便分为“家教”和“师教”,在当今社会,“家教”便是“家庭教育”,“师教”便是学校教育。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孩子的成长。
“家庭教育”是最基础的教育,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孩子,哪怕学校教育再优秀,一生也难有大成;而“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这句话,也体现了良好的家风门风、家庭教育会对孩子的教育成长起到积极地作用。
目前,家庭教育是公立教育的一大缺失,父母也比较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比如:打骂孩子、不注重道德教育、过分溺爱、只注重成绩等等。因此,很多不良习惯影响了孩子,甚至出现“高分低能”、“有才无德”、“情绪崩溃”的情况。因此,家长应当从小给孩子“筑基”,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懂得待人接物,并培养健康良好的性格。
而同样地家庭环境、家庭教育,为什么孩子们最终不同,这就要归功于“师教”,也就是学校教育了。目前,我们国家的公立教育是以学科教育为主,辅以素质教育,最终服务于考试。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助于让学校教育的成果更加显著,例如,孩子的自觉性,主动性;而良好的学校教育也会对家庭教育有所帮助,比如说运用所学知识,更好地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总而言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的意思是:小时候不肯好好学习,是非常不应该的;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将来长大后,能有什么成就和作为呢?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一生成就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少年时期。比如我的父亲至今可以一字不落的背诵《长恨歌》、《孔雀东南飞》、《滕王阁序》等古文诗词,这是因为他在少年时已经烂熟于心,于是便记住了一辈子。
《长歌行》中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确如此。人的一生能够用来专注学习的时间,仅仅那么寥寥十来年,青少年时期的懒惰懈怠,的确会让人悔恨终生。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小、初、高的教育已经足够重视。但往往忽视了学习最黄金的时期——大学教育。在大学阶段,实际上学生们脱离了无知和懵懂,处于精力、智力、体能等各个方面的颠峰时期。然而,我国绝大部分大学生,每天逃课、睡懒觉,浪费大好时光——他们以为高考代表着解脱,殊不知,大学才是人们真正的起点。
我记得高中老师曾说过一句话:“你们一天天不好好学,玩游戏、上课睡觉、逃课浪费时间,你们今天浪费的时间,是预支了未来的生活,以后要加倍还回来的”。读者们扪心自问,你是否投资了未来,生活又是否报你以“苦难”?
所以,不要在你真正明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时候才幡然悔悟,在你读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的时候,请你加倍努力,不留遗憾!
孩子的成长,是教育的结果,而教育,需要的是家长、学校、孩子三方共同协作。